「四季的味道第二季」苏绣:指尖上的江南味道
闺阁家家架绣棚,妇姑人人习针巧”。40年前,对小镇上的姑娘来说,刺绣是传统的家教,是必不可少的修养。
至今,小镇里80岁的马惠云奶奶,依然将刺绣奉为“做生活”的信仰,一针上、一针下,就这么绣一天,不觉乏。
马奶奶说:“我15岁的时候就可以独立完成绣品,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”。
梁雪芳,是马惠云的女儿,也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、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。然而,她依然愿意称自己为“绣娘”。
在梁雪芳工作室,她与母亲对架而坐,安静地用针线进行着默契的交流。席航飞 摄
同样,梁雪芳刺绣的手艺最早源于母亲,童年印象最深的是和母亲一起做“夜生活”(苏州话称夜里做工为做“夜生活”)。
荷花是梁雪芳极为偏爱的题材。以针代笔,无论什么样貌的莲,梁雪芳都能用苏绣的形式精准表现出来,似画似真。但梁雪芳觉得,仅仅是“象形模仿”是不够的。吸收当代艺术的观念,成为她的渴盼。
2006年,40岁的梁雪芳获得了进修的机会,她背起了书包,踏上了北上清华的求学之路。
在清华美院,她接触到纤维艺术多元丰富的呈现形式,掌握到美的素养,意识到艺术是对生活的表达。而刺绣并非临摹得“像”,刺绣是自己的语言,任何材料和工艺都是刺绣语言里生动的字符与标点。
归来后,太湖荷塘畔,多了一个寻觅与思考的身影。那是梁雪芳带着纸笔、相机,在这里静观闲坐,用心记录着莲花的一颦一笑。
梁雪芳常常会来到太湖边,静观莲花的形态。席航飞 摄
太湖边有很多荷,莲蓬矗立的地方会产生倒影,亦真亦幻。她看见了诗句里写的“叶上初阳干宿雨”,品味了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,卷舒开合与悄然颓败都是荷花生命本真的状态。
也是在学成归来后, 梁雪芳酝酿出刺绣作品《荷韵》:以墨线为轮廓线条的图形呈现着素净的苍远。雪后的太湖,淤泥中的荷花似乎要露出尖头。极简的画面给观者带来耐人寻味的感触。这也是不惑之年的梁雪芳,在沉淀了心性后看待生命本体时平和而包容的理解。2013年,《荷韵》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。
“刺绣是我对生活的态度,刺绣就是生活,刺绣就是青春,刺绣不是针法,而是吐纳,就是太极拳中的呼吸”。
在创作的很多时候,梁雪芳都会想起母亲。80岁的母亲依然坐在绣架前,刺绣就是她的日常和对待生活的态度,生命就是处在这种循环重复当中。刺绣者的工作就像是生命当中的呼吸吐纳一样自然,把自己的气运到手指尖,循环着相似的动作,也找回了最淳朴的元气。
相关资讯
最新产品
同类文章排行
-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苏州刺绣
- 苏绣-中国的传统文化
- 浅谈苏绣的文化底蕴及苏州刺绣的历史与发展
- (转)第十五届苏州市民间艺术节开幕
- 闻名天下的苏绣,有着什么工艺?苏绣为何那么贵?
- 【转】苏绣精品 亮相柏林
- 大国非遗开启苏绣文化之旅
- 【转】针尖上的奇迹:探访国家级非遗苏州刺绣
- 苏绣艺术传承与保护
- 梁雪芳:在苏州博物馆相遇苏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