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梁雪芳刺绣艺术! [ 登录/注册]

<%=NSW.OConfig.GlobalConfig.SiteName %>

梁雪芳刺绣
原创设计,纯手工制作

全国咨询热线:
0512-66911188
苏州刺绣定制
当前位置:首页 » 梁雪芳资讯 » 公司动态 » 传承·创新

传承·创新

文章出处:责任编辑:作者:人气:-发表时间:2013-12-04 18:08:00【

  梁雪芳

  工艺美术协会是手工艺人成长的摇篮

  刺绣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学习与培训。各级领导如同我们的家长,是他们用心、用情筹划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级的培训班、研修班、研讨会,聘请来了经济、文化、艺术等各界的老师们教导每一位手工艺人。袁运甫先生说:“没有写生,没有生活的记录,不深入生活,你怎么创作,最后只能抄袭。我们要到大自然中去,因为大自然中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还很多”。张道一老师说:“创造是天才,仿造是庸才,抄袭是蠢才。刺绣要以自己本体语言来彰显特色。”学院的老师、行业的大师,深入浅出、循序渐进的启发与教导,指明了学员的创作思路与方向,提高了学员的审美意识与能力。开挖了大家的创造潜质,成就了无数手工艺人的学、仿、创、传的艺术人生之路,收获着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创作成果。作为工艺美术大家庭中的一员,我深深体悟到这种学习的快乐与幸福,吸收着工艺美术娘家领导者和各位老师给予的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滋养,我在“从洛桑到北京”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、2008北京奥运陈设艺术展、中国当代纤维艺术世界巡展参展获奖,刺绣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诞生的。

  创新是最好的活态传承

  吴冠中先生在上海美术馆展览的前言中是这么说的:“也许我不能在这个门口跟每一位观者一一握手,但是,只要你走进这个展览,就能摸到我的心脏”。这句话几年来一直提醒着我,刺绣与绘画、书法、摄影,同是文化领域中的技术载体,当你掌握审美的法则,提升了自已的美学修养,不管你手中拿毛笔、油画笔、拍摄工具还是刻刀、还是绣花针,都是表达与表现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感。

  温练昌教授教导我:“作为刺绣工艺师,你们要关心一个问题,机器能做什么?换句话说,机器所不能的,正是你们该做的”。让我认识到刺绣单一的复制与再现,是机器干的活,人的心、脑、手三合一时所做的一定是创造性的劳动。

  林乐成教授前几天来苏州还教导说:“技法是可以阶段性的,但审美的意识、眼光、能力是需要终身修炼的”。正如老师说的,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实践中摸索与尝试。

  例如:

  1.2005-2008年至完成新加坡佛牙寺《五龙呈祥》、《莲花经文》大型刺绣壁画,使中国刺绣融入了国际公共艺术空间(解决装裱问题);

  2.通过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,完成作品《生根、开花、结果》,表达对生命成长过程的感悟和认识,在创作理念以及材料、技法等方面有了突破(把刺绣置入纤维空间重识刺绣);

  3.《2010世博刺绣》作品将世博建筑、汉书、刺绣融合在一起,通过丝线与世博会连接,体现时代精神(刺绣与绘画一样同样可参与主题创作)。

  4.刺绣作品《春暖大地》、《携手》、《颐和园》、《层林尽染》、《吉祥如意》等分别被国家博物馆、清华大学、中国军事科学院、国家公安部等单位永久收藏(道器合一,刺绣在大雅之堂成为点睛之作);

  5.运用纳米技术对刺绣作品进行防尘、防潮、防腐处理,尝试着刺绣新的保存与展示方式(开拓刺绣全新的生存发展空间)。

  从读行到知行

  孔子说:学然后知足,教然后知困;三人行必有我师。自小拜师学艺,去高等学府学习后,深深的感到自己知道的太浅薄了,真是山外有山,楼外有楼;我在绣庄带徒弟,学校教学生后,才深深体会到学无止境。有人说,作为老师,他好似一口水缸,要不停地往缸灌水,因为当你有一大缸水时,你的学生每人才能得到一碗水,如果你缸里没多少水,那你的每个学生只能分享到一瓢水或一滴水。因此,老师必须不停地让自己充实、充满,并和学生分享。

  今天的学生可能成为明天的老师,今天的老师也许又是明天的学生。

  实践——学习——实践,知行合一,师生同长,承前启后,我将在“传承•创新”路上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

 

分享到:

苏公网安备 32050502000683号

备案号:苏ICP备19027017号